七彩个性网

精选庄子的名言并赏析(80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1、可实得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风如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珒音,亦有辩乎,其年想辩乎? 2、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

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1、可实得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风如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珒音,亦有辩乎,其年想辩乎?

2、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3、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4、综合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有四种不同的存在:“言”;有形的“物之粗者”;无形的“物之精者”;无形的“不期精粗者”。那无形的“不期精粗者”即是“道”,而“意”则属于无形的“物之精者”,有形的“物之粗者”即指具体的存在“物”,再加上“言”,就形成庄子语言哲学具有层级性的四元结构:道、意、物、言。在这个四元结构中,言与物、形与名相当,那无形的没有精粗之分的道既不能以言论又不能以意致,名言所能谈论、所能达到的只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物”的领域。“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则阳》)“形色名声”是不足以达道之“情”的。但世人却不理解这一点,或因“贵言传书”,或“喋喋不休”,沉溺于形色名声世界之中而不知返。对此,庄子表现出了类似柏拉图在类似情境表达出来的“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之情。 

5、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相比,生命在地球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没有好好经历的时间里,他匆匆而过或戛然而止。所以珍惜该珍惜的,放弃该放弃的,不要太执着或执着于某件事。人活在天地之间,才配得上他们的生命。君子之友淡如水,小人之友甜;君子轻吻,小人拒绝。源自《庄子·外部·山木》轻吻:意为淡泊却贴近内心。放弃:因为感情太甜蜜而分手。

6、“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7、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8、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9、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世界的死亡,而肉体的死亡则排在其次。

1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11、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12、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1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4、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摘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15、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16、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17、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有关庄子名言大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外物》的思想主旨其实就是一句话: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外物》

1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庄子名言,庄子语录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9、对于庄子来说,要想达至无穷的道境,一是以“不言”言,一是以具有混整性的“象”的方式言。道家这种“象”化的言语方式,为老子所开创,为庄子所发展。《庄子·天地》篇有这样一则寓言:

20、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1、白话释义: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22、孝子不谀其主是数对,忠臣不谄其君,臣子时笑是盛也。

23、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庄子名言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4、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摘自《庄子·杂篇·外物》

25、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26、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7、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或者不想读背后的故事,都只是对美的向往。好人。庄子似乎不喜欢互相帮助。这只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事件。注意是呴要湿,要大伟,如在江湖。“彼此”,也许会感动;但“忘在江湖”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顺的人生。这可能需要更大的宽宏大量,更淡然的情绪。人生天地之间,若转眼间,转眼之间。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匹白马在前方奔跑的小间隙,不过是一瞬间。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而,忽矣。”

28、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29、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30、从“象罔”的这些特征来看,庄子的“象罔”实际上是与老子的“大象”相通的。老子说:“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第四十一章)王弼注曰:“有形则有分。分者不温则炎,不炎则寒”。(王弼《老子》第四十一章注)而无形的“大象”作为“天象之母”,“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王弼《老子》三十五章注)正因为“大象”具有“不寒不温不凉”、“包统万物”的特性,它与老子“不可致诘”、“混而为一”的大道正好相适合,所以老子之“道”虽不可“名”,但“可象”。只是这里的“象”不是一般的“小象”、“物象”,而是无形的“大象”。与此相类似,庄子“象罔”得道的故事同样说明了,庄子之“道”虽然不能以纯粹的感官(“离朱”,目)来把握,不能以区分性的知性思维(“知”)来察致,不能以有形有分的名言概念(“口契诟”)来谈论,但还是可以通过混沌无形、恍惚不定的“象罔”来达到的。所谓“妙境希夷”也并非完全不可企及。因为“象罔”可以得道,也就意味着通过“象罔”可以达至“视听断绝,唯寂唯空”的“道之境域”。“象”作为庄子达道的又一方式,在这里也是为解决道言之间的悖论而存在的。实际上,在庄子的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中,不仅言与道之间存在着悖论,言与意之间也是存在着矛盾的。因为“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则阳》)不仅大道玄妙,绝于言知,就是一般的属于“物之精”的“意”(如情意、心意等)也不能以言尽,更不用说根本就不是一物的“玄妙之意”(亦即真意、道意)了。这样一来,庄子“象罔”不仅是解决道言悖论的手段,也是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只是庄子隐含的“立象尽意”的思想,“象”作为“意”与“言”的中介问题,只有经过王弼以意、象、言理论的卓越阐发,才显得更加清晰。

31、一个人就算能力再强,只靠他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取得成功的。

32、译文:没有精心诚意,就不能感动人。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就怕一个“诚”字,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只要做到真诚恭敬,没有做不好的。

33、白话释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3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5、原意是两条鱼在即将干涸的水中为活命,互相吐口水以保持对方湿润不被干死,故称“相濡与沫”。庄子借此感慨“相濡与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因为两条鱼仅凭着对方的口水是难以存活下去的,还不如相忘各自逃命寻找江湖让自己存活下来。

3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37、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38、肩吾、连叔是《庄子》里面的寓言人物,而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曾经高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隐晦地教训过孔子的那位。接舆的话,连孔子都无法反驳,肩吾当然更是惊怖,因为这个跟他的认知大有径庭——注意,后世汉语词汇里面使用的成语“大相径庭”就源自这里了——接舆说了些什么呢?

39、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40、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4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42、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3、(3)汪欲雄:《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44、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庄子的名人名言,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45、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7、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48、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49、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50、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51、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52、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5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54、引申意思是劝解人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导致失败,所以不要追求绝对化,适可而止。

55、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5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57、“原文”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译文”如果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君主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奈何的境域,那么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庄子》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父》

58、译文: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59、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庄子》

6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61、译文: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62、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63、感悟:对于一个一心只想做“有用”之事的人来说,应该尝试做些看似“无用”的事情。看一本好玩儿的书,哪怕这本书不是一本能够提高专业能力的书,同时也不是一本马上就对你的生活“有用”的书。做这些“无用”之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好好放松心情,好好享受生活。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无用”也会变得“有用”。

64、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65、大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万物的根本。

66、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67、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6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69、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70、感悟: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

7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7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73、庄子与老子同为道家,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既有明显的渊源承继关系,也有明显不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老子之道,主要为理想的“治世之术”提供本体论依据,庄子之道主要为“逍遥自适”的人生实践奠定本体论基础,老子更加看重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庄子更加看重道的“无为而自适”的特征。这种由外在功利价值向内在个体价值的转向,使得庄子哲学具有明显的审美化倾向。尽管有这些明显的不同,庄子之道仍然明显秉承了老子之道的基本特征,他也是强调道的“自然无为”、“浑沌无形”的特征的。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大宗师》)“有情有信”是说道真实存在,可以验证,“无为无形”正是对道“自然无为”、“混沌无形”这两大根本特征的总括。《庄子》全书涉及其本体论与价值论的两个最重要篇章《逍遥游》与《齐物论》,也正是分别集中说明道的这两大根本特征的。《逍遥游》主要是说明道自然无为,逍遥自适;《齐物论》,则主要是说明道浑沌无形,万物齐一。庄子之“道”之所以不可言,正是因为,在庄子看来,名言的特性正是与“道”的这两大特征直接相对的。如果说道自然无为,混成无形,名则是人为的造作,是有形的区分。道“无为无形”,名“有为有形”,二者在性质上截然相反,相离相悖,这是道不可名、道不可说的主要原因。庄子的“道不可言”正是沿着这一逻辑理路来展开的。

74、下辈子的事情是不能预料的,过去的事情是不能追回来的。

75、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76、《庄子》中直接提到“境”的地方有三次,直接提到“竟”的地方有七次。“境”、“竟”的原始含义就是“空间”。《齐物论》曾两次直接提到“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齐物论》)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晋人崔譔注本,“竟”原作“境”,二者系古今字。竟与界本可互训,它意谓“空间”。如果“竟”即“空间”,“无竟”就是“无尽空间”。(7)庄子哲学中的这个“无尽空间”,实际上也就是指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作为无限的时空统一体而存在的“太空”或“太虚”。“太空”或“太虚”就是混沌未分的“大一”,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之境域”。在庄子哲学中,与“无竟”类似的“无尽空间”的喻指比比皆是。《庄子》中经常出现游于“大莫之国”,(《山木》)游乎“尘垢之外”,(《大宗师》)游于“无极之野”,(《在宥》)游于“六合之外”,(《徐无鬼》)游于“无何有之乡”,(《山木》)游乎“无有”(《应帝王》),其实就是指游于“道之境域”。“道之境域”,亦即“天地之境”,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也是人的自由精神“逍遥游”时所能达到的无限境界。《诗格》中说:“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地之境,洞焉可观。”(《诗格》)由此亦可看出“意境”与“道境”的关联。

77、形容孩子乐观、开朗、多才多艺的气质特点。《庄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78、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7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上一篇:精选多姿多彩造句简单(77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