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52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 1、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

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

1、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结集有《章氏丛书》。

2、开门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声老伯伯早!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

4、李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5、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6、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

7、(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8、2)找出关键语,关键语就是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核心词汇,非小说类的书籍,大部分人都能轻易的找出关键语。

9、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10、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11、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12、这个同学气呼呼地说:那你刚才上课的时候,为啥不理睬我呢?

13、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

14、高速阅读是以适合自己的速度,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

15、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5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16、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17、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菜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还是要细嚼慢咽,一个一个地吃,一个一个地慢慢品味,不能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同理,读书也是如此,浩瀚书海,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读懂、读透、读精,一步一步地慢慢消化,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贪图数量和速度。

18、列宁酷爱读书,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的所在页码。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19、一九○五年,李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李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20、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是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是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21、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22、朱光潜读书不打“消耗战”,不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而是读一部是一部,口诵心记,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23、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性格和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4、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25、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26、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27、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28、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29、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30、3)对头脑发问,冷静后问问自己到底掌握了这本书多少内容。

31、“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32、此后,章氏还通过请教老师,给自己制定了治学门径:

33、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34、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35、鲁迅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却给他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秀才,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就去饭馆里吃饭,他要了8种名菜和8大盘水果,摆了满满一桌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酒足饭饱之后,他便向别人炫耀说“今天我终于是大饱口福了,吃了一桌子的好菜,真是好吃啊”。但别人问他吃的是什么菜,他却答不上来。又有人问他是什么味道,他挠挠头说“哎呀,记不起来了,不知道怎么说”。大家都对秀才的回答感到可笑,可是秀才却一直和大家解释,他真的吃了好多菜和水果,没有骗人,结果又是引来了大家的一阵大笑。

36、3)翻页时维持稳定的状态,避免内心的浮躁。

37、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放慢速度:记载的是很陌生或不太熟悉的问题;内容很复杂;对自己的目的非常重要,想知道更多的信息。

38、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一个叫周家枚的学生曾经问他:我喜欢看小说,可看完这本,拿起另一本,一本接一本地看,却什么都没有记住,是什么原因?我到底该怎样读书?

39、贾平凹认为,书之为友不能一日不交;书是财富,要逼着自己静心地读书。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触一通三”法。他认为读书面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武术、绘画、舞蹈……凡是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张连植树造林、做饭炒菜方面的知识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40、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读书法。“八贤”即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读书时不断地向八贤求教,会变得更聪明。告诉我们读书必须勤于提问,多侧面提问,深层次提问。

41、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写下自己有关书中观点相关的经历,成功的失败的都可以。

42、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匡衡借光读书

43、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44、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45、孟子认为,读书学习须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下》)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就是说,老师让学生深造的方法,也应该是启发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其“自求自得”,即依靠自己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得。

46、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主题阅读被称为最高层级的阅读方式,其实正如《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所言,主题阅读不过是一种读书方法,层级的说法让大家对此有莫名的距离感,其实主题阅读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47、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收集大量的准备资料。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48、听书读书法不适合工具类书籍,更加适合文学类的作品,有些文字只是看一遍体会不到他的美,眼睛更不足以品味那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恨情仇,这个时候,不妨闭上眼睛,用耳朵去聆听,让大脑完全沉浸在书中营造的意境当中。有读者曾问我看改编电影和看原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复是前者给大家演绎了导演心中的原著,是对原著的一种表达,而后者,则可以是多种的。不过要注意,耳朵读书法非常耗时!慎选!

49、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50、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51、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