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41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1、(自身异化的人,也是同自己的本质即同自己的自然的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思维者。因此,他的思想是居于自然界和人之外的僵化的精灵。黑格尔把这一切僵化...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1、(自身异化的人,也是同自己的本质即同自己的自然的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思维者。因此,他的思想是居于自然界和人之外的僵化的精灵。黑格尔把这一切僵化的精灵统统禁锢在他的逻辑学里,先是把它们一个一个地看成否定,即人的思维的外化,然后又把它们看成否定的否定,即看成这种外化的扬弃,看成人的思维的现实的表现;但是这种否定的否定由于仍然被束缚在异化中,它一部分是使原来那些僵化的精灵在它们的异化中恢复,一部分是停留在最后的活动中,也就是在作为这些僵化的精灵的真实存在的外化中自己同自己发生关系[注:这就是说,黑格尔用那在自身内部旋转的抽象行动来代替这些僵化的抽象;于是,他就有了这样的贡献:他指明了原来属于各个哲学家的一切不适当的概念的来源,把它们综合起来,并且把它们作为批判的对象创造出一个无所不包的抽象来代替特定的抽象。(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黑格尔为什么把思维同主体分离开来;但就是现在也已经很清楚: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的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一部分则由于这种抽象理解了自身并且对自身感到无限的厌烦,而要求放弃抽象的、只在思维中运动的思维,即无眼、无牙、无耳、无一切的思维,在黑格尔那里,便表现为决心承认自然界是本质并且埋头于直观。)(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2、一是以社会关系的运动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精神的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精神现象学》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对象化的运动过程,在其抽象的形式上,蕴涵了人的生命的异化过程和形成过程。马克思把这种辩证法理解为真正的人的生命及其表现。诚然,表现即是外化、对象化,即客观化。所以,通过这样一个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人的生命的主观性被扬弃了,它被融合在了对象化的客观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倒是洞见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在本质,即不是将其看作与人的生命无关的外在客观规律,而是认为这些客观规律内涵了人的生命活动,或者说是由人的生命活动铸成的。言中之意在于,黑格尔辩证法不是与人的生命活动无关的自在规律,而是自为的活动规律。无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辩证法的这一积极环节。继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借助于社会关系这一思想通道改造了它。他没有再遵循早期把感性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逻辑,而是在社会关系中来理解现实的人及其生命活动。在那里,他指认是社会关系而不是经济范畴作为辩证法的对象和运动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展开的社会关系,内在地规定了真正的人的生命活动,从而经济活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便以社会关系的历史运动过程作为其中介。所以,经济规律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社会关系的运动规律。由此,人的生命的自我异化、自我对象化运动,在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思想中获得了现实的、实践的特质。

3、但是即使现在,在费尔巴哈既在收入《轶文集》的《纲要》中,也更详细地在《未来哲学》中从根本上推翻了旧的辩证法和哲学之后;在不能完成这一事业的上述批判反而认为这一事业已经完成,并且自封为纯粹的、坚决的、绝对的、洞察一切的批判之后;在批判以唯灵论的狂妄自大态度把整个历史运动归结为其余的世界(它把这个世界与它自身对立起来而归入“群众”这一范畴)和它自身的关系,并且把一切独断的对立消融于它自身的聪明和世界的愚蠢之间、批判的基督和作为“群氓”的人类之间的一个独断的对立中之后;在批判每日每时以群众的愚钝来证明它本身的超群出众之后;在批判最后宣告批判的末日审判,宣称这样一天——那时整个正在堕落的人类将集合在批判面前,由批判加以分类,而每一类人都将得到一份贫困证明书——即将来临之后;在批判于报刊上宣布它既对人的感觉又对它自己独标一格地君临其上的世界具有优越性,而且不时从它那讥讽的嘴唇发出奥林帕斯诸神的哄笑声之后,——在以批判的形式消逝着的唯心主义(青年黑格尔主义)做出这一切滑稽可笑的动作之后,这种唯心主义甚至丝毫没有暗示现在已经到了同自己的母亲即黑格尔辩证法批判地划清界限的时候,甚至也[丝毫]未能表明它对费尔巴哈辩证法的批判态度。这是对自身持完全非批判的态度。

4、自然科学是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科学基础问题则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即从哲学核心领域出发去研究何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即能够成功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预测自然现象的发生等问题。(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5、列宁在1914年和1915年间对于黑格尔哲学的阅读,无疑已成为一桩在思想史上颇具传奇性的“事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业已开战、整个欧洲都惶惶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时日里,作为俄国工人阶级领袖的列宁,居然稳坐于瑞士伯尔尼的图书馆中,研读以《逻辑学》为主的黑格尔著作。这一研读所留下的笔记(本文依照张一兵教授的命名,也称之为“伯尔尼笔记”),其深刻性也让许多后来的研究者大吃一惊,被认为在思想上通过其对于辩证法的系统建构而形成了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下文称《唯批》)中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断裂,在实践上又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无论人们持何种解读立场,基本上都不会否认列宁在伯尔尼所写下的这些笔记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但列宁本人在写完这些文字后却再未提及它们,好像这里的“思想实验”或“思想变革”从未发生过一样。

6、(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道德科学等的区别及联系等一系列问题需另文阐述)

7、(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42b此处使用的是邓安庆先生的译文,见邓安庆:《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8、(b)但是,撇开上述颠倒的说法不谈,或者更正确些说,作为上述颠倒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行动,第仅仅具有形式的性质,因为它是抽象的,因为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而

9、列宁在对于《逻辑学》的阅读中所获得的第一个重要的洞见在于认识到,“康德的自在之物是空洞抽象,而黑格尔要求的是和实质相符合的抽象:‘事物的客观概念构成事物的实质本身’——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就是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实际深化相符合的抽象”。14最起码从表述上来看,列宁这种对于唯物主义的理解与他原先所接受的恩格斯的立场显然存在差异:如果说对于恩格斯来说,“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这一问题是判定唯物主义立场的根本标准的话,那么对列宁来说,这一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现在成为论述唯物主义立场的着眼点。尽管对于恩格斯来说,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不能分割的,但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列宁也不会否认存在对于思维的优先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到理论侧重点的不同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更加强调唯物主义之要求切实把握自在之物的面相,而非自在之物的优先性面相,因而其理论建构方式也自然与人们所熟悉的唯物主义理论有所不同。在列宁那里,唯物主义不再只是对“自在之物”的优先地位的简单认可,而是意味着承认对于世界的认识具有程度差异。表面上看,这里似乎只涉及认识的发展问题,但对于列宁来说,承认对于世界的认识有程度差异有更深的意味:一方面,不全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作为对于世界的不够深入的认识,其存在不能被简单地归于某种主观性,而应将其理解为认识走向深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另一方面,不够深入的认识所获得的结果也并非与自在之物毫无关系,这种认识或许没有把握自在之物“本身”,但也与自在之物内在相关。因此,对于列宁来说,承认了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差异的唯物主义立场,就可被理解为是不再将“自在之物”视为与意识相对立者,而是将之视为意识在认识过程中所把握者。

10、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们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努力基本上都是没有中介的。比如,当杜娜叶夫斯卡娅说“这时候,列宁所关怀的已不仅是俄国,而是整个国际性的帝国主义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自身发展问题,说到底,是作为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法问题,是哲学和革命的关系的意义问题”2时,我们看不到为什么“帝国主义问题”与“民族自身发展问题”这样的实践问题可以和“辩证法问题”以及“哲学和革命”这样的理论问题直接建立起联系。也正是由于这种无中介性,人们在试图理解列宁的“伯尔尼笔记”时常常一方面抓住个别词句加以发挥(比如“主观性”“创造”和“实践”等),另一方面又将自己所假想的某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作为评价列宁思想的“自洽性”的标准。M.布里对于列宁的批评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前者看来,后者关于黑格尔哲学的笔记的核心是其“实践”概念,但这一概念是成问题的:“实践被归结为主客体关系,过程性的主体-主体-客体关系并没有出现。实践被首先理解为实践而不是在活生生的社会领域中的各要素的变换和自我变换——这一领域只有在自由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可能性扩展之后才有可能获得解放。”3在这里可以看到,布里显然是默认列宁的哲学思考与其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是重叠的,因此以这种预设的“一致性”出发来评判列宁笔记中所提出的“实践”概念。但如果我们事实上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将苏联建立以后的政治实践视为由列宁关于“实践”问题的哲学思考所导致的话,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像布里这样从某种政治实践的可能性出发对列宁的哲学思考提出批评。

11、然而,把马克思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根据也归结于劳动异化却是值得商榷的。正如上文所言,马克思已然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对它采取了否定性态度,那么为何又会在这一意义上肯定它呢?罗森塔尔没有给出回答,或者说受制于时代的限制,他几乎难以对此作出回答。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从文本依据,还是从理论逻辑方面来说,都无法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说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肯定或对其积极方面的发现。对该问题的解答还需要把《巴黎手稿》中“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里的交往异化引入进来作进一步的考察。换言之,我们认为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至于为什么会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能对此予以阐明,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二节专门予以分析。在此,让我们先来看马克思对它所做的肯定性理解。按照“第三手稿”展开的思路来说,这种肯定性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而且每次都是在将它批判一番之后作出的。

12、“对我们说来精神以自然界为自己的前提,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因而对自然界说来精神也是某种绝对第一性的东西。在这个真理中自然界消逝了,结果精神成为达到其自为的存在的观念,而概念则既是观念的客体,同时又是它的主体。这种同一性就是绝对的否定性,因为概念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的完满的外在的客观性,但现在它的这种外化被扬弃了。而概念在这种外化中成了与自己同一的东西。因此,概念只有作为从自然界的回归才是这种同一性。”(第392页)

13、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已经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14、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15、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6、如果我们在理解列宁的“伯尔尼笔记”中唯物主义问题时,既不像阿尔都塞那样以偏概全,也不像库维拉基斯那样受先入之见影响,就要改变提问的方式,即首先不是问: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怎样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问:列宁在改造黑格尔辩证法时所秉持的“唯物主义”立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17、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理解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理论阵地。《巴黎手稿》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早期成果,也是二者正面交锋的重要思想领地。深入其中便会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而非仅仅是否定的一面,即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揭示了其消极方面,因为它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事实上,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其积极方面,因为它以积极的异化形式把握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所以被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对“穆勒评注”的分析,马克思的这种肯定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说明。藉此,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才能以经由交往异化而来的社会关系作为思想通道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加以科学改造。

18、[3]卢卡奇,1963年:《青年黑格尔》(选译),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19、例如,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采用自上而下彻底的生物二分分类法,根据是否会运动而把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则根据是否有血分成有血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血动物(无脊椎动物)两类,有血动物又分成温血和冷血,温血动物根据是有毛发还是羽毛再分成两类(哺乳类和鸟类),等等,这样一步步地二分下去,直到一个特定的物种。这种方法直到18世纪后期才发生转变:现代生物分类法创始人、瑞典科学家林奈(1707-1778)在开始时也是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法,但是他突破了二分法的界限,不再采用二分法,而是发明了一个等级结构的分类体系,在界之下划分纲,纲划分成目,目划分成属,最后是种。这样一个等级体系要比二分法缜密得多,也简明得多。在其后期,他认识到自下而上的分类法要更为恰当,因此把种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从对物种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开始,把相似的种归为同一属,把相似的属归为同一目,再把相似的目归为同一纲,等等,这就更不是依照二分法了。

20、“后者是康德的哲学兴趣专注的方面。他的主要思想,是向作为主观自我的自我意识索取范畴。由于这种规定,他的观点仍然停留在意识和它的对立之内,除了感觉和直观的经验的东西而外,还剩下某种不由进行思维的自我意识来建立并规定的东西,即一个自在之物,一个对思维来说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

21、(3)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22、如果认识论和逻辑学是一致的,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用共同的方式来理解认识论的过程性和逻辑学的结构性,也即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自身运动。而当我们这样看待事物时,我们就已置身于辩证法的视野之中了。列宁对辩证法的著名说明是:“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18这个说明常常使人们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对立面的统一”问题上,而忘记了列宁所指出的,这只是一个“简要”的说法。事实上,列宁在关于“辩证法的要素”的总结中特别谈道:“不仅是对立面的统而且是每个规定、质、特征、方面、特性向每个他者(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过渡。”12这就意味着,列宁心目中的辩证法,实际上强调的是对象各要素间的全面联系的建立。列宁将这种全面联系的建立过程理解为一个活生生的过程。关于这种活生生的过程的含义,列宁在写于1915年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有如下说明:“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书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19这就是说,作为活生生的过程的辩证法,根本上说是以“无数的”“各式各样”的方式把握现实的认识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所理解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

23、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之返回到自我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24、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之所以至今没有获得正确解决,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正确的哲学存在论;迄今研究者大多是从存在论和认识论出发,缺少符号论的视角,也即缺少完全正确的哲学核心领域;缺少正确的数学哲学(参阅笔者“为什么1+1=2?——数学哲学创新札记(从四元存在论哲学出发)”一文,收于凤凰网博客“刘立群北外”)。

25、笔者的结论是:辩证法即“一分为二”或二分法虽然有一定实际的意义和用处,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普遍适用的方法,更不是什么严格的、高级的科学方法,辩证法学说因此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没有什么科学意义的学说,无论怎样发展、改造也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虽然它已经发展和存在了两千多年,现在则到了完全解放思想、破除对于辩证法和辩证法学说的盲目迷信、彻底清算它并把它清除出科学殿堂的时候了,同时创造出完全正确的哲学理论即方法论去取代它,以大大推动科学的昌明和人类的进步。

26、另一方面,信奉宗教等等的人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自己的最后的确证。

27、黑格尔认为,科学总是以某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出发的,这正是它们的局限所在,所以科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而哲学研究的是最高的对象,没有前提和条件,它是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就此而论,唯有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哲学自己证明自己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28、在这里不应把外在性理解为显露在外的并且对光、对感性的人敞开的感性;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的缺点、缺陷。因为真实的东西毕竟是观念。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而既然抽象的思维是本质,那么外在于它的东西,就其本质说来,不过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抽象思维者承认,感性、同在自身中转动的思维相对立的外在性,是自然界的本质。但同时他又把这种对立说成这样,即自然界的这种外在性,自然界同思维的对立,是自然界的缺陷;就自然界不同于抽象而言,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ⅩⅩⅩⅣ]不仅对我说来而且在我的眼里看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即就其本身说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有一种为它所缺少的东西。这就是说,它的本质是不同于它自身的另一种东西。因此,对抽象思维者说来,自然界必须扬弃自身,因为他已经把自然界设定为潜在地被扬弃的本质。

29、至于五对“范畴”,其适用性也都是有限的,只有相对的意义,即诸如“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分基本上都是相对的,很难说“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区分是绝对的,或“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区分是绝对的,等等。仅仅把这五对范畴罗列出来并没有什么有力的根据,而且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讲清楚、讲彻底这些“矛盾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即这种罗列貌似全面、深刻,实际上相当混乱、并不系统,因此也并不真正正确和科学,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辩证法学说并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是正确的、科学的哲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更谈不上是正确的、科学的哲学理论的核心,而且无论怎样去改造或发展它也不可能使之成为科学理论。

30、[ⅩⅧ]因此,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因此,在《现象学》中,尽管已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尽管实际上已包含着那种往往早在后来发展之前就有的批判,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其次,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例如,有这样一种理解:感性意识不是抽象感性的意识,而是人的感性的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的现实,是客体化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的现实;因而,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因此,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所以,在这个限度内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因此,《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被神秘化的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关于“苦恼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鄙的意识”的斗争等等、等等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整个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但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正象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的本质一样,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因此,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正象抽象的意识本身(对象就被看成这样的意识)仅仅是设定差别的自我意识的一个环节一样,这一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同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也就是说,其结果是纯思想的辩证法。[注:在手稿中作者指出:下接第ⅩⅩⅡ页,但是手稿中没有这一页。——编者注][ⅩⅧ]

31、由此可见,要理解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既不能仅仅从具有优先性的“自在之物”来理解,也不能仅仅从具有主动性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列宁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能够实现“主体和客体的一致”。26从思想史上看,列宁的这一问题意识当然有其局限性,我们也当然可以用批判“主客二元论”的方式来对之加以评判。不过在这里,问题仍然在于如果列宁的思考是借助于对黑格尔的阅读而实现的,而黑格尔《逻辑学》中已经包含了列宁所思考的问题的基本范式甚至答案,那么列宁何以能够认为自己对于黑格尔的解读是“唯物主义”而不再是唯心主义的?

32、《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斯特恩著,丁三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33、黑格尔恢复并大大发展了古代辩证法学说,把辩证法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及根本方法去涵盖一切、说明一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完全不自相矛盾的哲学即广义科学体系,但同时也把辩证法更加神秘化了。他提出并论证了“辩证理性”,认为这包括了“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并批评其他哲学家不懂得这点。他的辩证法学说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只有在有限里的无限、在相对里的绝对,才是真的无限、真的绝对,并且认为这些就是具体的、真实的东西,是现实;他认为哲学不是“抽象概念”的体系,而是“具体概念”的体系。这些观点和表述虽然看起来深奥莫测、大有玄机,被称为“思辨哲学”,但实际上却是在玩弄概念游戏,想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想说包含什么就包含什么,随心所欲,没有任何依据和公认为正确的验证标准,实际上他也不想去进行验证。他用自己“系统”阐述的庞大哲学体系本身为自己的一系列观点进行论证,似乎十分严谨、合乎逻辑推理,但实际上漏洞百出,经不住哪怕稍微仔细的推敲和辩难。实际上,他的整个思路虽并非一无可取,但从根本上说是完全错误的。

34、第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35、现在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36、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反地,它们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37、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现象表现为不同层次性,物理学研究最根本、最基本的层次,化学研究高一级层次,生物学研究的层次更高。也可以表述为:物理现象是最根本的自然现象,化学现象是高一级的自然现象,生物现象是更高级的自然现象。从层次性出发是把握自然界整体的一个重要途径,犹如我从基本层次论出发去把握一切的一切。换言之,应当区分开基本层次与自然界的层次,前者属于哲学核心领域,后者属于哲学外围领域之一即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不过,自然科学哲学意义上的层次与物理学研究范围内的层次不是一回事,不应混为一谈(《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766页左第五自然段没有严格区分开二者,另见“物质层次结构”辞条第573页)。此外,宇宙是无限大的,但无论宇宙宏观世界还是物理微观世界都不是有无限多层次的。

38、所谓“辩证法规律”其实是一种虚构,并不存在这一种“规律”。这也与迄今对“规律”的混乱理解有关即“规律”一词多义、词义模糊。与此相关,尽管迄今“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若干可取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是有严重缺陷的、站不住脚的,这种研究是没有出路的。这也难怪西方国家学术界几乎无人还研究“自然辩证法”,并且普遍认为它不大科学。(见笔者“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等文)

39、(C)宗教。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启示宗教。

40、“结果自然界成为具有异在形式的观念。既然观念在这里表现为对自身的否定或外在于自身的东西,那么自然界并非只在相对的意义上对这种观念说来是外在的,而是外在性构成这样的规定,观念在其中表现为自然界。”(第227页)

上一篇:精选追求信念的名言(53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