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个性网

精选茨威格为什么自杀(80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1、1925年12月26日,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写下了这首绝笔诗,两天之后,他在列宁格勒的安格列捷尔旅馆自缢,时年30岁。关于其自杀原因一直存在争议,是自杀还是他杀...

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1、1925年12月26日,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写下了这首绝笔诗,两天之后,他在列宁格勒的安格列捷尔旅馆自缢,时年30岁。关于其自杀原因一直存在争议,是自杀还是他杀的讨论也始终延续。

2、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3、走到人生边上,茨威格依然笔耕不辍,在巴西完成了自己的最后几部作品,包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他以莎士比亚《辛白林》中的句子作为这部回忆录的题记:“让我们泰然若素,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4、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5、借着主角古斯塔夫之口,韦斯·安德森给人道主义的茨威格献上了最崇高的赞歌——“野蛮的屠场上,仍残留着微弱的文明之光,那就是人性”。而我们,阅读茨威格的小说,除了看到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要去寻找这背后的人性之光。

6、古斯塔夫先生逃狱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不是扬长而去,而是满满的喷上他最爱的香水“华丽香氛”(L’AirdePanache),Panache原意是英雄人物帽子上的饰羽,据说来自于法皇亨利四世的话语:“跟著我的白羽毛走吧!”这款虚构香水的语源因此也意味著豪华派头与有勇无谋的躁进。古斯塔夫先生嗜好反映了他过时但可爱的骑士精神,以及荒谬诙谐的人生态度。

7、然后,他目睹了原本生活舒适的人们如何被抄家,被遣散,被迫流亡,最终他也走上了逃亡之路。民主自由给了纳粹这样的暴徒以合法行动的途径,而却捆住了善良的人们。他们发动暴动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不当回事;他们用宣传洗脑的时候,自由的人们表示同情;他们开始打砸抢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仍然认为社会亏待了他们,情有可原。最终,希特勒以选举的方式登上元首宝座,利用自由民主的规则颠覆了自由民主。这种绥靖主义的惨痛教训,今天对西方世界来说,仍然要保持警惕。所以,西方有保守主义,所谓保守不是顽固不化,而是要保护守望住那些曾经的和现有的自由。

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9、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这句话“Inspired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俨然这部电影与茨威格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0、天塌下来自有高个儿顶着,我出什么头?这个世界哪怕洪水滔天,跑了就跟我没关系,我跑到南美四季如春,吃吃香蕉,看看新闻,开森的不得了。我们的脑袋里有算计、有挨打会疼、有慕强、有强人崇拜,我们内心深处还tm有一点良知,盼着有一个伟人从天而降,替我们把所有的不公、所有的憋屈都一扫而空。我们只要蹲在自己的洞里,等着向他山呼万岁就行了。

11、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眼中,C太太的行为是不守妇道、愚蠢至极的。但茨威格并没有站在道德层面去审判这个妇人,而是赞赏了她的勇气和承担:“一个女人如果无拘无束、热情奔放地听从她自己的本能,这样倒是更为诚实。”

12、“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却毫无感觉,就像你对口袋里装着的绷得紧紧的怀表的发条没有一丝感觉一样。怀表的发条耐心地在暗中数着你的钟点,量着你的时间,用听不见的心跳伴着你的行踪,而在它嘀答嘀答的几百万秒之中,你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13、首先,他没有像无数同胞那样被关进集中营,受尽非人折磨。其次,虽然他流亡海外,但因为作家的身份,他在巴西还是受到了一定的礼遇。在财务方面,他也是宽裕的,即便战时也能衣食无忧。还有他的著作,虽然在德语世界成了“大毒草”,被纳粹d付之一炬,但毕竟还有其他语言的译本在多国发行。简单说来,若要比惨,他肯定不是最惨的。

14、正是因为对心灵挖得深、看得细,所以茨威格从来不会站在道德层面,指责和嘲笑她笔下这些痴情女人,而是深刻地理解、尊重和同情她们。这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尤为典型。

15、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

16、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17、茨威格生前久已是名动天下的大作家,而且是又叫好又叫座那种。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相当畅销。他的死震动了世界:《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巴西政府为他举行国葬。

18、人活着的目的不就是活着么?本雅明为了几本破书就死了,茨威格什么都不为就死了,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可假如人活着不是为了活着呢?

19、然而这样的时光,被反现代的纳粹打破了。民主社会步步退让,采取绥靖政策。拥有知识和物质财富就是一种罪恶,反智和贫穷才是政治正确。茨威格说道,在自由的世界,”由于大量的犹太人从事知识分子的职业,在犹太人中占了过多的比例,这种进入知识阶层的做法,也就像以前只着眼于物质利益时一样,又给犹太民族带了深重灾难。这种永远自相矛盾的无所适从大概是犹太人命中注定的吧。”

20、茨威格梦想的世界没有到来,1933年他逃避纳粹威胁而搬到了伦敦。这时他依然想办法让作品得以在德国出版,不过没多久他的书就在德国被查禁。1938年奥地利沦陷,茨威格的第一段婚姻也告终。隔年二战爆发,他归化为英国籍,再度远赴南美。他的旅行路线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无名的叙事者“作家”以及古斯塔法先生分别后的经历十分相似。1942年,二战结束前三年,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夏洛特在里约热内卢双双服毒自尽,理由是他们的精神故乡欧洲已经消失了。

21、△片中暗暗穿插二戰即將来临的氣氛,政治氛圍急剧转变

22、但事实证明,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战争放大了一些人的恶,更糟糕的事情永远在后头。生命被摧毁,家园被摧毁,文明被摧毁……一切被摧毁。

23、茨威格对这个女人的每一丝情绪变化都了若指掌,并用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把她暗恋时的心绪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字里行间,体验着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为她对爱无所求报的献身精神而动容。

24、○据法新社报道,至少40名乌克兰士兵和10名乌克兰市民在袭击中丧生(图/法新社)

25、搞清楚了这一点,你不但能懂为什么茨威格会选择去死,还能明白到底是什么人把茨威格、本雅明这样的人送出人生的剧场。除了拍烂片放烂片的人,还包括每一个不吃眼前亏的人、每一个懂得好死不如赖活的人、每一个被崩死在马路牙子上,还觉得无愧列祖列宗的人。

26、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茨威格主要是写直击人心的爱情故事。茨威格和弗洛伊德是好朋友,似乎也深受影响。仅仅把弗洛伊德看成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其实是对他的低估。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弗洛伊德是对理性主义的重要批判与反动。茨威格大约算得上他在文学界的重要同路人吧,茨威格的故事,大多逸脱社会规范,仿佛匪夷所思,直击人心深层。

27、我看《昨日的世界》是2018年去奥地利游玩期间。茨威格在书前半部写的战争未曾开始前奥地利的美好时光、城市风情、安逸生活多年之后我仿佛也都感受到了。那时候,我们还能够自由出国,那时候我们不会想到有一场疫情会让我们与世隔绝,更不会想到,还会有一场战争打响……

28、“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29、就连高尔基,在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也被深深地击中了:“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

30、茨威格在19世纪度过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少年时代,进入20世纪后,物质文明迅猛发展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31、△电影里古斯塔夫先生的扮相显然是在向这位作家致敬

32、茨威格出生于1881年,这时候中国处于晚清时代,同一年鲁迅出生。茨威格的作品在怀念他曾生活的欧洲,而鲁迅的作品在批判他生活的中国的黑暗。

33、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他的作品至今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是国内最广为人知的外国作家。

34、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35、可以说,早在20世纪初,茨威格就已经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即便放在高呼全球化的今天来看,他也是个最拉风的青年。难怪西方评论界将他誉为“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人”“欧洲的世界主义者”。他早早就感知到欧洲应该是一个多民族融洽的共同体,并且不是作为有野心的政治家,而是作为一个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感知到这一点。

36、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37、茨威格小说太出名,以至于在中国,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一位小说家。然而他至少在同等程度上是一位出色的传记作者,我后来读过他写的《罗曼罗兰传》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方知在天才的心理分析小说之外, 他还是一位以文学之笔描写历史,栩栩如生、极为细腻的作家。

38、一同走进1880至1939年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欧洲历史,从《昨日的世界》中反观我们今日的世界。

39、在这一系列悖论背后,真正的茨威格变得模糊不清,关于他作品的真正价值,关于他真正的人生态度,我们似乎只能从为数不多的信息中,去拼凑、组合。

40、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41、在遗书里,茨威格写道:“自从操我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而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也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在这里比任何地方都更愿意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人年逾六旬,再度完全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由于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你们在经过这漫漫长夜之后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于你们而去了。”

42、通过今天的共读,我们了解了茨威格生活时代背景,以及本书的创作背景和茨威格为什么会选择自杀的原因。

43、在1910年和1912年,他分别去印度和美国旅行。要知道,那可是一个世纪以前!当时的人普遍比较节俭,活动圈子不超过本国,能去海外旅行的人,无论身处哪个阶层,都算另类。从印度回来,他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将欧洲看成这个世界的永久轴心”;而美国,是他受沃尔特•惠特曼感召而去的“跃动着新韵律的土地”,代表一种“即将降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

44、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45、片名中的“布达佩斯”其实象徵茨威格前半生的信仰,当时奥地利与匈牙利依然属于同一个帝国。一战后期,茨威格渐渐对战争感到失望,于是退役搬到瑞士去居住。战争结束后,他重回奥地利,为了和平而反对民族主义,鼓吹欧洲精神的复兴。这个时期的茨威格对于欧洲的未来有许多期待与想像,他写作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描写欧洲十二个展露锋芒的伟大时刻,作品中洋溢难以压抑的热情。

46、作为一个以心理分析见长的作家,茨威格对人的内心、灵魂有着再深刻不过的理解和洞见。但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他却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

47、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48、茨威格过世那年出版的个人传记,题名为《昨日的世界》,彷彿他写的当下已不在他想要的那个世界里了。而电影的结尾,是否就是韦斯‧安德森对于茨威格之死的回应呢?茨威格热爱的欧洲精神并没有因为两次大战而消失,欧洲精神依然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茨威格的自杀,戛然终结了他的这场旅程,也终结了只属于他的欧洲精神,独留一抹眩惑华丽香氛──尽管依然动人优雅,但是终究逐渐溢散。

49、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50、做为一个曾经受过史学训练的人,我对文学家写的历史叙述一般不多采信。在我看来,历史似易实难,貌似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一脚的领域,其实许多人白手穷经尚未窥其堂奥。我们自古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但是到了当代,文学与史学已经相去甚远,而古人那样的通才几乎不可复现。一般说来,历史讲究的是史实与史识,质胜于文。所谓文采,顶多是锦上添花,运用不当则会遮蔽真相。

51、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52、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53、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54、我之所以如此,因为曾看过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昨日的世界》。他写这本书时正是二战期间,写完两年后,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妻子选择了双双自杀离世。又过了两年,1944年《昨日的世界》才得以出版。那时候,战争仍未结束……

55、以《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例,光看书名,怎么都应该是一部“明星大全”或“成功学指南”之类的书;实际情况却是,除了写列宁等人的个别篇目,这几乎就是一部“炮灰列传”。但茨威格用自己的文字重新解读历史的偶然与巧合、人性的各种可能,让失败者和胜利者一样被历史铭记,甚至比胜利者更有光芒。

56、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54年的《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57、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58、“我的父母与祖父母生活的时代是多么风平浪静的时代啊!他们平静、顺利和清白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不过我不知道我是否要为此而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像生活在天堂里似的,对一切使人焦虑的危机和问题视而不见,然而那些危机和问题却愈来愈严重!而我们这些认为安逸已成为传说、太平已成为童年梦想的人—都已切身感受到极端对立的紧张关系和不断出现的新恐惧,我们岁月中的每个小时都是和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远远超出了自己狭隘的生活小圈子,分享着时代与历史的苦难和欢乐,而从前的他们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小圈子。因此,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纵然是我们同类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也要比我们祖先中最睿智的祖先了解现实胜千倍。不过,我们却没有从中佔到什麽便宜,而是完全为此付出了代价。”

59、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60、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61、明天的共读我们将一起跟随茨威格的回忆,回首一战前欧洲的太平黄金时代。

62、四获星云奖和雨果奖,每个科幻必读书单上都要有他

63、在世界文坛上,茨威格确实算是另类的存在。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在描绘被内心情欲困扰和控制的女性,身为一个男人,他似乎比女人还更了解女人的内心世界。

64、《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历史特写集,收入历史特写十四篇,揭示人类生命进程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作者用十四幅精彩的人物画像将这些历史玄妙的瞬间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辉煌或黯淡,或激情或绝望,但都凭着发现、创造与拼搏,构成了象征着人类信仰的闪耀群星。

65、作为战争受害者的茨威格,是对欧洲各国有着深切同情的国际主义者和反战分子。

66、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67、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6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69、年轻时候的茨威格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饮酒作诗,一同为文学举杯庆贺。然而茨威格潇洒自由的生活被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粉碎了。

70、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政治动荡的时代。

71、“我的精力在流离失所、颠簸流浪的漫长岁月里已经消耗殆尽,因此我觉得还不如及时以尊严的方式来结束我的这个生命,结束我这个始终视精神劳动为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的生命为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漫长夜之后尚能看到朝霞!我这个人过于性急,要先他们而去了。”

7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生活富裕悠闲的茨威格年方三十。他是犹太人,但家庭并不信教。这时的他已从维也纳大学毕业,造访过印度与美国。但他选择从军,担任战地记者。不幸的是,他当时效忠的国家奥匈帝国(1867-1918)属于同盟国的一方,日后终于因战败而解体。

73、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74、17岁他就在当时奥地利最大刊物上发表诗作。

75、“使得一位三十三岁、品德无可指责的女人一夜之间就把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抛弃,随随便便跟一位素不相识的纨绔子弟远走高飞的,有傍晚时分在平台上的两小时谈话和在花园里喝一小时黑咖啡这两件事大概就足够了。”

76、能当作歌词唱出来的诗好美,这4位诗人都写过

77、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78、“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

79、 这些作品基本都有不同版本的中译本,国内出版商和读者对他作品的喜爱可见一斑。